你幸福嗎——這個問題雖然有點“矯情”,但無論在哪個國家,卻都是人們最感興趣的話題之一,看看哈佛大學沙哈爾教授的《幸福公開課》有多流行就知道了。
另一方面,為人父母,我們更關注:幫孩子找到屬于他們的幸福密碼?對這個問題,“積極心理學之父”、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、美國心理協(xié)會前主席馬丁·塞利格曼(Martin Seligman)則很有發(fā)言權。
(馬丁教授)
馬丁教授曾在TED大會上,發(fā)表過名為《幸福的奧秘》的演講,針對成人,指出了“幸福生活的三重境界”,拉至文末可觀看演講:
隨后,他專門就幫助孩子構建樂觀心態(tài),培養(yǎng)孩子創(chuàng)造幸福生活的能力,出版了The Optimistic Child《教出樂觀的孩子》一書,很快暢銷全球,特別是在美國,很多老師、家長都把它列為必讀書。
在這本書里,馬丁教授這么談論樂觀:
“盲目的樂觀是空虛的,而真正的樂觀,能教會孩子認識自己。它雖不是萬靈丹——取代不了父母的好教養(yǎng),取代不了孩子已形成的強烈道德觀,但它依然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,讓孩子永遠保持對自己、對世界的好奇?!?/span>
本文就和大家分享這本書的精華書摘,助您培養(yǎng)一個樂觀、積極的陽光少年。
悲觀的孩子
身體健康情況更差?
過去長達20年的時間里,我做了1000多個研究,接觸了50萬個成人和孩子,最后我發(fā)現(xiàn):悲觀的人,相比樂觀的人,起碼在以下三個方面的表現(xiàn)較差:
1、他們時常容易沮喪。
2、他們在學校,工作以及球場上所獲得的成績,都低于其具有的潛在能力。
3、他們的身體健康情況比樂觀者差。
很多人問我,怎么培養(yǎng)孩子樂觀的心態(tài)?在回答這個問題前,我們先來看看,樂觀的基礎是什么?
我認為,樂觀也好,悲觀也好,都是我們對事物成因的看法。當一件好事或壞事發(fā)生在我們身上時,我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去解釋事情為什么會發(fā)生。孩子也是一樣的。我們怎么解釋,就基于我們的思維習慣——是樂觀還是悲觀。
比如,當壞事發(fā)生時,悲觀的孩子會把特殊情況當成普遍現(xiàn)象,而樂觀的孩子則會就事論事,把壞事當特殊情況看。
悲觀孩子看來:所有老師都不公平;我就是笨手笨腳;沒有人喜歡我……
同樣的處境下,樂觀孩子則會認為:李老師不公平;我球踢得很差,但我也有擅長的運動項目;他不喜歡我,但沒關系,有別人喜歡我……
而面對好事時,兩類孩子對成因的解釋風格也截然不同。
悲觀孩子看來:我也只有在數(shù)學上才能拿好成績了;小莉請我參加她的慶生會,是因為她喜歡我;我能演白雪公主這個角色,畢竟只有唱歌是我的專長了……
樂觀孩子看來:我很聰明;小莉請我參加她的慶生會,是因為我很不錯;我能演白雪公主這個角色,是因為我多才多藝……
對比這兩種心理,我們就可以看出,“聰明”要比“僅在數(shù)學上聰明”更持久,“討人喜歡”也比“討小莉喜歡”更有延續(xù)性,“有才能”也比“只會唱歌”更廣泛。
一般來說,認為好事的發(fā)生有普遍性原因的兒童,在生活的各方面都會表現(xiàn)得更積極,也會取得更多成績。
相反,覺得好事情發(fā)生的原因都只是暫時、偶然的孩子,即使成功了,也可能放棄,因為他認為,成功只是一場意外。
所以,家長平時在和孩子聊天,分享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瑣事時,也要注意給孩子積極的暗示——壞事情歸因于暫時性原因,好事情歸功于永久性原因,孩子自然也能元氣滿滿,形成一種積極的思維方式。
不要讓孩子總是埋怨自己
還有一種常見的悲觀心理:壞事發(fā)生了,都是我的錯。
這是一種自尊心強的表現(xiàn),這樣的孩子更容易因為失敗,而感到愧疚,感到羞恥。相對來說,樂觀的孩子,遇到不好的事情,除了從自己身上找原因,也會怪罪他人、怪罪環(huán)境,因為他們對自身的評價更高,說白了,就是更喜歡自己。
那這是不是意味著,我們應該教孩子把錯誤都歸咎于別人呢?當然不是。教孩子在事情不順利時埋怨他人,就像教他撒謊一樣可怕。
以下兩個行動原則,對于保護孩子的樂觀心態(tài),兼顧客觀看待問題有幫助。
第一個原則是:當孩子做錯事,不要輕易就算了。
我最不愿意做的,就是孩子說“抱歉,我做錯了,但我有什么辦法呢?下次吧,我爭取做得更好”。當你直接導致了一件壞事發(fā)生,你就得為事情負責,然后進行改正。
但是,需要特別注意的,當孩子犯錯時,我們要責怪具體的錯誤行為本身,而不是責怪孩子的個性,“是的,你知道自己錯了,但是你有沒有想過,具體是錯在哪個行為上……”
第二個原則是:不要讓孩子總是埋怨自己。
我的目標是,教會孩子正確看待自己。我不愿意看到一個孩子,在事情不順利時,不管是否是他們的錯,總是埋怨自己——經(jīng)常自責也會增加孩子患抑郁癥的機率。
有些父母,聽到我在幫孩子判斷自己遇到的困難有沒有可能是別人的責任時,就認為我是在教孩子逃避責任,責問我,這點我是同意的,我還沒有天真到讓孩子催眠自己“不是我的錯,不關我的事”,然后就以為一切太平了。
但是,教會孩子客觀評判每個問題背后的客觀原因,無疑更加重要。對自己導致的問題自己要負責,對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,則不用責怪自己——把一切壞事歸因于自己的個性,不是擔當,是重度悲觀!這樣的孩子,得多累???
當孩子陷入沮喪
父母如何引導才能事半功倍?
觀察那些習慣性悲觀的孩子,他們主要是受了四方面的影響:
基因、父母的悲觀、從父母或老師那里得來的悲觀批評、無助的經(jīng)歷。
后面這幾樣,都是我們父母隨時可以幫助孩子調整的。
舉一個例子。
伊恩因為自己做的模型沒有姐姐做的結實、酷炫,非常沮喪,父親看到了,就想過來安慰他。這是他們的對話:
父親:伊恩,你做的真好,我覺得你做的火箭太棒了。
伊恩:才不。姐姐做的才棒,我做的很差,甚至沒有辦法使得機翼穩(wěn)固。我是個笨蛋,從來就沒有做對過一件事情。
父親:我喜歡你做的東西,我覺得你是最好的火箭制造家。
伊恩:那為什么姐姐做的更大,翅膀更長?而且不會像我的一樣,機翼老是掉下來?我不能做這個,我不能做成任何事情!我最討厭做模型了!
父親:這不是真的,伊恩。只要你拿定主意,什么事都能做成,來,把積木給我,讓我?guī)湍阕?,我會幫你做一個能飛到月球、火星、木星的火箭,它會是世界上最快的火箭,而且它是屬于你的。
伊恩:好吧,幫我做一個,我做的從來不會成功。
在這段對話中,父愛顯露無疑,他的做法是想直接提高伊恩的自信心。他告訴伊恩做的很好,當伊恩對自己的能力起疑心的時候,又告訴伊恩,只要你拿定主意就會成功。
但實際上,這位父親犯了三個很大的錯誤:
1、父親說的每件事都不是真的。
伊恩也知道,無論自己如何努力,都無法做出姐姐那樣復雜的太空船。父親應該說實話,應該解釋,當伊恩到姐姐那個年紀,經(jīng)過訓練,所做的東西會更加結實,告訴他,姐姐在他這個年紀,剛剛接觸到模型,和他做的東西差不多。
2、父親直接接手,為伊恩做一個他自己無法做到的東西。
他傳達了一個信息是:當事情沒辦法如你所愿,你就放棄,讓別人來解救你。這是在教他孩子無助。
3、這是最嚴重的錯誤:父親沒有對伊恩解釋失敗的原因提出反證。
伊恩從最糟糕的方面,來看待他的挫折——我是個笨蛋,我做的從來就不會成功,我從來就沒有做對過一件事。
他解釋壞事情為什么發(fā)生時,用的都是永久性字眼、最消極的字眼,這會讓他更傾向于放棄、退縮、抱怨。
而健康的心理暗示,應該是把壞事情歸因于偶然或者暫時性原因。
比如,年齡還太小——那么,等長大一點,情況就有可能得到改善;
還沒有經(jīng)過系統(tǒng)訓練——那么,努力學習后,技藝就會更加嫻熟……
這些,才能鼓勵孩子走出失敗的陰霾。
總而言之,我們應該避免讓孩子把自己的失敗,籠統(tǒng)地歸因于“能力差”,因為“能力”是一個永久性的詞,這是非常悲觀的想法,會使得孩子害怕嘗試,下次再面對失敗的時候,更加無助。
我們要孩子有健康的身體,更要他們的生活充滿友誼、愛情和高尚的行為;我們要孩子熱愛學習,勇于面對挑戰(zhàn),要他們?yōu)樽约簭母改改抢锏玫降臇|西心存感恩,對自己的成就引以為榮;我們要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擁有對未來的信心,要他們喜歡創(chuàng)新,并且具有正義感和相應的行為……
但我們最終的希望,還是他們的生活品質比我們的好,而這正建立在他們無論遭遇何事,都能永遠積極向上的前提上。希望每個孩子都有樂觀心態(tài),這才是他們通往幸福的奧秘。
《幸福的奧秘》觀看鏈接: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av55352084
要發(fā)表評論,您必須先登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