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童的妙想世界——十大兒童心理學經(jīng)典實驗(2)

兒童的妙想世界——十大兒童心理學經(jīng)典實驗(2)

這是少年商學院微信(ID:youthMBA)分享的第103篇文章,來自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博客PSYblog的“兒童的妙想世界”系列,共十篇,今天分享第二篇,關于自我概念的形成。

至今為止,“鏡子測試”依然是最好的檢查嬰兒自我概念出現(xiàn)的實驗。

大多數(shù)人總是首先想到自己,因此我們很難想象曾幾何時,我們沒有“我”的概念。上世紀70年代初的一個簡單實驗顯示,直到2歲左右,我們還不能在鏡子里認出自己。由于這個研究,以及后來一些延伸的實驗,一些觀點認為直到2歲生日,我們才出現(xiàn)自我概念。

鼻子上的紅點

1972年,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 Beulah Amsterdam發(fā)表了一項實驗,從此開啟了隨后幾十年關于自我認識的研究。實驗的過程很簡單。首先悄悄地在6-24個月的嬰兒鼻子上粘一小紅點,然后把他們放在鏡子前。孩子的媽媽指著鏡子里的影像問孩子:“那是誰?”之后研究者們開始觀察嬰兒的反映。

Amsterdam測試了88個嬰兒,最終只能得到16個孩子的可靠資料——嬰兒終究是嬰兒,而且很多孩子不想玩。從這16個嬰兒身上,Amsterdam發(fā)現(xiàn)了三類反應:

1、6-12個月:那是別的孩子!嬰兒的行為好像在鏡子里的是另一個人——一個他們想友好相處的人。他們會做出接近的動作,比如微笑、發(fā)出聲音等。

2、13-24個月:退縮。嬰兒看到自己在鏡子里面的樣子不再感到特別興奮。有些看起來有些警惕,而另一些則會偶爾微笑一下并弄出些聲音。對這種行為的一種解釋是嬰兒這時的行為很自覺(感到自己存在,可能表現(xiàn)出自我概念),但是這也可能是面對其他孩子的反應。

3、20-24個月以后:那是我!大約從這個時候開始,嬰兒開始能夠通過指著自己鼻子上的紅點,清楚地認出自己。這明確地表明他們認出鏡子里的是自己,而那塊棉球是在自己的鼻子上。

雖然Amsterdam的結(jié)果是通過小樣本得出的,之后在更多的被試身上得到了同樣的結(jié)果。另外,之后設立控制情況的實驗發(fā)現(xiàn),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孩子如果鼻子上沒有紅點就不會碰自己的鼻子。這說明摸鼻子并不是他們看到自己影像的自然反應。

自我概念還是僅僅認出自己?

當然這個實驗簡化了大量的復雜心理過程。心理學家就鏡子實驗到底揭示了什么提出很多問題。比如,有可能嬰兒在2歲之前還不能很好地分辨面孔。所以,他們可能在更早的時候產(chǎn)生自我概念。

另一種可能是,在兩歲左右,嬰兒產(chǎn)生了牢固的外表或視覺的自我概念,不過還沒什么心理的自我概念。如果是這種情況,測試說明我們知道我們看起來很像,可能我們需要到更久以后才產(chǎn)生自我概念。

這僅僅是兩個常見的解釋,你肯定能相處更多其他解釋。這種多元可能性顯示了兒童心理學中一個重大障礙:由于只有有限的實驗可以在孩子身上實踐,因此結(jié)論特別模棱兩可。盡管有這么多的可能解釋,這么多年來鏡子實驗依然牢不可催并且繼續(xù)得到應用,而其他實驗要就無人問津了。

社會性的孩子

鏡子實驗之所以長盛不衰,其中一個原因是,從其他我們對孩子的了解,自我概念這時應該已經(jīng)產(chǎn)生了。正是2到4歲這段時間,孩子們開始迅速發(fā)展出很多社會性行為。簡單的互動沒有大用,能夠區(qū)分自己和他人才是成功的社會關系的基礎。如果嬰兒沒有一定的自我概念,他們大概不可能和別人建立關系。

鏡子實驗也被用于測試動物的自我概念,實際上,在Amsterdam之前,這個實驗最早是由Gordon Gallup教授用于黑猩猩的研究。所有的大型類人猿都“通過”了測試,其他還有海豚、鯨魚和大象。在最近的一項實驗中,一個8英尺高的鏡子被擺放在紐約Bronx公園的大象籠里。研究者在大象的頭上畫上記號,他們觀察到大象去碰他們自己腦袋上的記號。

大象和其他能夠通過這項實驗的通過都擁有復雜的社會體系,這并不是巧合?;镜淖晕易R別是與其他動物交流的關鍵;有了這個知識,嬰兒們開始一搖一擺地進入了社會性的世界。

 

 
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