爸爸陪伴孩子是個技術活,永遠不要給自己找借口

爸爸陪伴孩子是個技術活,永遠不要給自己找借口

? ? ? ? 這是少年商學院微信(ID:youthmba)的第360次分享,作者為少年商學院創(chuàng)始人、前南方周末資深記者張華(東方愚)。

? ? ? ??皮球和掃把的故事:一個小時,八個版本

? ? ? ??前幾天有記者朋友來訪,問,你是如何陪伴孩子?如何平衡事業(yè)和家庭的?

? ? ? ??對男人來說,這似乎是一個永恒的話題。美國一所大學就做過一項調查研究,結果顯示,童年的父愛決定孩子的一生。

? ? ? ??我個人覺得,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,在孩子小的時候多陪伴他們,這是常識。但陪伴只是開始,怎樣陪伴才是問題的重點。如果只是讓孩子玩,而大人在一旁玩手機,這種陪伴沒什么意義,甚至是有負作用的。

? ? ? ??我是如何陪伴孩子的?舉兒子兩歲時候的一個例子吧。

? ? ? ??有一天,兒子在院子里玩球。我也過來“湊熱鬧”。我把他的紅色皮球不小心拋到了二樓屋檐上,兒子“啊”了一聲。我對他說,“球和咱們捉迷藏,咱們找它去!”并順手拿了一個掃把,帶兒子上到二樓,打開窗戶,用掃把將球從屋檐上戳了下去。球掉到院子里了,我順手也把掃把從窗口扔了下去。

? ? ? ??這是一件再小不過的事。我們回到院子里后,我隨口對兒子說:“掃把找到皮球后好開心,跟著皮球就跳了下去。”

? ? ? ??結果小家伙若有所思,說,“爸爸再講一遍?!?/span>

? ? ? ??我把剛剛零碎的片段組合起來,給兒子講成一個完整故事:皮球和掃把是好朋友,它們玩捉迷藏,皮球很調皮,飛到樓上了,掃把決定上樓找皮球……

? ? ? ??“我還要聽。爸爸還要講皮球和掃把的故事?!眱鹤诱f。

? ? ? ??“好的?!蔽艺f。但我沒有重復剛才的故事。而是將皮球和掃把的關系變了一下:皮球和掃把是好朋友,他們在一起玩的很開心,但是掃把惹皮球生氣了,皮球就飛走了,掃把不愿意失去朋友,就上樓去找,找到了皮球,并追著向它道歉……

? ? ? ??“我還要聽。”兒子不依不饒,他覺得有趣。

? ? ? ??“皮球喜歡旅行,因為旅行可以遇到很多新鮮的人、新鮮的事。它和掃把認識之后,繼續(xù)出發(fā),飛到樓上去了。掃把說,我也要去旅行,去看看外面的世界,但它不會飛,就走樓梯去找皮球,希望成為皮球的同伴……”

? ? ? ??“我還要聽……”

? ? ? ??就這樣,同一個場景的皮球和掃把的故事,我一口氣講了7個不同版本。而且,一開始我只用講,后來我們干脆在院子里表演起來——我們倆一個是皮球一個是掃把。一個小時后,我口干舌燥,我最怕再聽到兒子講四個字——我還要聽。

? ? ? ??“我還要聽?!?/span>

? ? ? ??我真的要暈了!

? ? ? ??“可以,但是這是今天講的最后一個故事。”我必須專制起來,不能再讓兒子無限制地“糾纏下去”了。

? ? ? ??我現在還記得當時的情景。我絞盡腦汁,連蹦帶跳,很累,但內心充盈,非常享受這樣一種過程。

爸爸陪伴孩子是個技術活,永遠不要給自己找借口

爸爸的“邊際影響力”更大

? ? ? ??那個時候,我還在媒體工作,自由時間還挺多。再到后來,我選擇創(chuàng)業(yè),心靈上自由了,陪孩子的時間卻越來越少,我才意識到,所謂事業(yè)與家庭之間的平衡之道,真的成了擺在我面前的一個命題。

? ? ? ??我并沒有列什么“三大注意、八項紀律”,只是對自己說,盡可能——哪怕見縫插針——多陪孩子,且像過去一樣,一旦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,在不影響他自我思考和玩樂的前提下,多和他做一些富有創(chuàng)造力、引發(fā)開放性思考的互動和游戲。

? ? ? ??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,雖然媽媽的陪伴時間要更多一些,但爸爸扮演的角色相比媽媽,“邊際影響力”要更大一些。所謂“邊際影響力”是借用經濟學上“邊際效應”的概念,指每多和孩子接觸一次,對孩子產生影響力的大小。

? ? ? ??為什么呢?你一想便知,由于社會分工的不同,男人比女人擁有更多的權力。于孩子而言,一旦他感知爸爸相比媽媽的權力更大,那么他受爸爸的影響會很大,哪怕爸爸陪伴他的時間并不多。

? ? ? ??這樣一來,關于爸爸陪伴孩子,就成了一把“雙刃劍”:一種情形是,你陪他的時間雖然多,但可能方法失當,那么對孩子造成的不好的影響甚至傷害(許多是無形的),會更大;另一種情形是,你陪孩子的時間盡管可能沒那么多,但也可能有非常好的“影響”或“效應”。

? ? ? ??不少爸爸可能借此給自己很少陪伴孩子找藉口。并大言不慚說“孩子覺得我是個好爸爸啊”,或說:“根據理論,爸爸陪伴孩子,過猶不及。”

? ? ? ??只能說,這些都是“投機主義老爸”!

? ? ? ??當然,有人是“不得已而投機”,有人則是缺少擔當。愛孩子、陪孩子是人的一種本能,不是嗎?

陪伴孩子“過猶不及”是個偽命題

? ? ? ??我做記者的時候采訪、記錄了非常多的人,大都是事業(yè)有成者。一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生人,因為他們當年打天下、撈世界的時候,正值八九十年代的社會大變革,私營經濟亦破土不久,然后野蠻生長。男人們原本就認為帶孩子是女人的事,遇到這么一個大時代,自然更是把家庭及子女暫時置于腦后。

? ? ? ??而當他們成名或發(fā)達了,才發(fā)現因為很少和孩子交流,關系疏遠不說,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都有些令人擔心。

? ? ? ??怎么辦?“送出國讀書吧,”有人這樣說,“聽說歐美的教育理念比較好。”這其實是粗暴且南轅北轍的作法。但這個時候,“用錢來解決一切”或“屁股決定腦袋”占了上風。結果呢,子女仍然“混著”,并開始對父母心生怨氣。

? ? ? ??我遇到一位企業(yè)家,他非常悲憤地說,“我兒子竟然要跟我斷絕關系!”我想說,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。但我同情他,因為發(fā)生在他身上的故事,是一代人的縮影。

? ? ? ??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生人,他們因為視野開闊,也更懂得生活的本質,所以在為人父、為人母上,大都有自己的主見和平衡術。不過也有一些人,說:在競爭的洪流中機會稍縱即逝,需要犧牲一下家庭。

? ? ? ??我非常能理解這種說法——以前我做記者時是觀察者,現在我就是一名創(chuàng)業(yè)者。但我的觀點始終是,如果創(chuàng)業(yè)一定要以犧牲夫妻感情或少陪孩子為代價,我寧愿不創(chuàng)業(yè)。

? ? ? ??而對爸爸對孩子陪伴“過猶不及”的看法,我認為,正是因為“如何陪伴孩子”是一門具有挑戰(zhàn)性的科學,才顯得有趣。它讓我們從哪怕給孩子講一個故事這么不起眼的小事開始,學習做父母。這是孩子給我們的機會,而非甩給我們的任務。

? ? ? ??“你自己的教育理念,以及后來創(chuàng)辦少年商學院時倡導培養(yǎng)孩子‘獨立、好奇、未來公民’的品格,受哪位教育家的影響最大?”文初那位記者朋友問我。

? ? ? ??我不迷信權威,從來都是聽內心的聲音做事。如果非要說出一個推崇的人,那就是胡適了。他的一句“爭個人的自由,便是為國家爭自由”可謂振聾發(fā)聵。同樣,他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:教育最重要一點是從自身做起,明確個體的權利。

? ? ? ??無論何時何地,總有無數人在批評中國的教育體制,但當中只有小部分人,很快明白并且不斷通過自我提升和改變,來讓孩子少受一些束縛,多爭取一些自由,哪怕是帶著鐐銬的舞蹈。

? ? ? ??順便說一句,胡適當年說家庭教育的重心是孩子的媽媽,所以他提議成立女子學堂,并說“做媽媽的一定得有耐心”。

? ? ? ??現在,好媽媽很多,好爸爸是稀缺品。就讓我們從用心陪伴孩子開始,不斷提升自我吧。

 

 

爸爸陪伴孩子是個技術活,永遠不要給自己找借口

我們是兒童國際教育和思維啟蒙方案的專業(yè)提供商;數十位國內外專欄作者與教育顧問每天與您分享心得。

微信添加“少年商學院

或“youthmba”,每天一篇歐美兒童人文教育與創(chuàng)新思維原創(chuàng)好文。

E-mail:youthmba@sina.com

官網:www.youthmba.com

 

 
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