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子閱讀英文繪本的幾個誤區(qū)

親子閱讀英文繪本的幾個誤區(qū)

這是少年商學院微信(ID:youthMBA)第548次分享。作者是少兒英語專家安妮鮮花,我們已獲得文章授權。

一說起英文繪本的親子閱讀,很多媽媽都感覺頭疼。

發(fā)音是一大問題,怕自己發(fā)音不準影響孩子的人不在少數(shù)。還有的媽媽英語水平有限,看到滿眼的英文單詞連不成句,就算不考慮發(fā)音,自己讀都費勁,所以也不敢給孩子讀。而有的媽媽,英語好些,敢為孩子朗讀,但是往往又按照自己以前的模式,一定要把每句話翻譯成中文說給孩子,好讓孩子理解。

其實,中國人的英語水平,尤其是流利閱讀的能力都很一般。就算是在國外的中國人,能夠聲情并茂地把繪本讀得和英語母語的媽媽一樣好的也不多。那是不是這些孩子就沒有辦法享受英文繪本的親子閱讀了呢?

我覺得,媽媽的英語水平高低會影響孩子,但這不是決定性的因素。就好比會彈鋼琴的媽媽,孩子就一定彈得好嗎?很多媽媽自己不會彈,但是卻能夠找準孩子的問題,尤其是能夠找出一套激勵孩子興趣、讓孩子自主學習的好方法。

英語學習也是一樣。很多媽媽,自己水平不錯,于是在陪孩子讀書的過程中,總是在自己心里定一個標準和計劃,總是在要求孩子通過一本書達到一個什么程度。而且,因為自己水平高,對于孩子的一些錯誤看得清楚,總是急于糾正,總想把自己知道的這些東西都教給孩子。但恰恰是這些做法,剝奪了孩子做主的權利,讓孩子有挫敗感。最后,直接導致孩子的興趣喪失。這樣的媽媽,可能還不如一個不怎么會英語的媽媽對培養(yǎng)孩子興趣方面的正向作用。

在討論如何給孩子讀英文繪本之前,我覺得需要思考幾個問題:

中國人在英語朗讀方面的普遍問題在哪里?

是單個詞的發(fā)音不準確,還是整個的韻律節(jié)奏不對?判斷這個問題很簡單,聽老外讀一本書,然后我們重復——繪本里都是最簡單的我們都認識的單詞,但是,我們能不能讀出來人家的感覺?讀不出來的話,差別在哪里?

如果韻律節(jié)奏的問題是大問題,那么單個詞的發(fā)音就不那么重要了。單個詞發(fā)音好的,韻律節(jié)奏和原版的也沒法比,那誰和誰的差別還能有多大呢?因為發(fā)音不好而糾結,是不是沒有意義了呢?

翻譯中文和用中文輔助理解的區(qū)別在哪里?

在國外的圖書館,我經常能看到咱中國人在簡單的兒童讀物上,把一些不常見的詞標上音標和中文意思。我不贊成翻譯,主要是避免孩子去自覺或不自覺地對應兩種語言的字面含義,并用中文的字面含義去找可搭配的英文單詞,最后就會出現(xiàn)很多笑話。

從理解場景的角度,對于一個聽力詞匯不多、英語思維沒有建立起來的孩子,你用書中的語言來描繪這個場景,孩子就會不理解。不理解的結果就是喪失興趣。

親子閱讀的目的是什么?

然而,在我們糾結于發(fā)音和單詞量時,我們不妨問問自己,對孩子來說,到底是興趣重要還是眼前的知識重要?

這個問題,其實可以用中文的親子閱讀來理解。有些人,目的很直接,就是希望讀書能夠讓孩子多認字。覺得如果沒有把一本書中的字認好,書就浪費了。但是有更多的人,沒把認字作為閱讀的目的。書讀得隨意,最后,認字不但成了副產品,水到渠成,孩子成了真正的愛書人。

知識是有難易程度之分的,不尊重孩子的認知規(guī)律,即使你想讓孩子學知識,最后也會徒勞無功。用同樣的思路思考英文繪本,也不一定要把每個字的意思都弄懂,親子閱讀更應該是通過英文圖書,搭建孩子的英語思維平臺,進而提高孩子持續(xù)的學習英語的能力、觀察力、想象力和探索外部世界的求知欲。

說到底,中文閱讀也好英文閱讀也罷,都不是為了馬上認字而來。書籍本身是孩子提高自身認知能力、完成內在建構的一個途徑。只要能滿足這個功能,不管是什么語言,想怎樣讀就怎樣讀。認字的事情,尤其對適合拼讀的英文,是水到渠成的。

目前,國內的孩子能夠自主閱讀英文的不是很多。很多孩子年齡上夠了,但是因為沒有系統(tǒng)的學習閱讀方法,所以即使簡單的讀物也難以完成。因此,在親子閱讀階段,在選書的時候,重點還是要看孩子對主題的興趣度。只要對主題感興趣,書的讀法可以因人而異,同一本書每次和每次讀法都可以不同。而孩子,從不同的讀法中獲得的收益并不少。

親子閱讀的方式無定勢。媽媽英語好、孩子程度高的,可以多些英語少些中文輔助。但是,即使媽媽孩子程度都不高,一樣可以讀出來趣味和收獲。而且,每一遍的讀法都會有所不同。當孩子對圖畫理解得差不多了,就可以簡化看圖環(huán)節(jié),讓他自己看圖,然后逐漸增加英文的量。不管哪種方式,通過和大人一起讀,能讓孩子喜歡并且有欲望去讀,就是好方式。

親子閱讀作為一種過渡方式,真正的價值是在孩子和書籍之間做個橋梁。這個橋梁不用多么精美,也不需要特別多的規(guī)矩,能夠傳導一種對閱讀的熱愛并讓孩子有動力去自己探索世界,就足夠了!

 
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