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媒學博士,定居倫敦
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
這篇文章不僅引發(fā)了家長討論,也引起了定居英國倫敦,擁有兩個女兒的華人博士媽媽李爽的關注,她就此特意采訪在英國讀女校的女兒,并整理了這篇文章,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(fā)。
16歲犯的錯該不該被原諒?
少年商學院新媒體常會就一些熱點事件引導大家討論和爭鳴,昨天最新一篇文章《18歲男孩哈佛offer被撤銷,“價值觀”在名校眼中有多重要》,文中作者的觀點是:
“作為一個家長,我也認為哈佛的決定值得商榷。人誰無過,人生本就是一個不斷犯錯又不斷改正的過程,如果不讓一個孩子試錯,實際上也就隔絕了TA成熟的可能。”
(18歲男孩Kyle被哈佛撤銷 offer,起因是他在網上發(fā)表了一些歧視黑人和女性的言論,兩年后這些言論被曝光)
在問起對這件事的看法時,女兒對這個哈佛offer被撤銷的18歲男孩Kyle并不同情:我覺得哈佛大學做的沒有錯,招什么樣的學生,是他們的權力。
我提醒女兒:哈佛不考慮社會影響嗎?Kyle跟媒體有很多接觸,這件事會讓公眾對哈佛有不同的看法。
道德和學術到底哪種要?
錯就是錯了
這個界限不可以模糊
女兒:中文里有 morally wrong(不道德)這個詞嗎?你知道我們經常說這個morally wrong 吧,但 kyle 關于黑人和女性的說法,完全是錯的!
女兒:對。但我感覺大人很喜歡用“傻”來形容,更多的是這個孩子腦子好使不好使,而不是從道德的標準去判斷。
我:因為這個社會不是非黑既白,還有很多不同層次的灰。你們太年輕,不懂。
女兒:在對待弱者和弱勢群體的問題上,就是非黑即白。為什么我們可以開白人的玩笑,我是中國人,也可以開中國人的玩笑,但絕對不能開黑人、印度人或者猶太人的玩笑,不然就是種族歧視。我是女生,可以嘲諷男性,但男性就不可以,不然就是性別歧視。你可以說不公平,也可以說事實就可以說,但我告訴你,在英國就不行,種族和性別歧視,是無論如何都不能犯的錯誤。如果一個人16歲了還沒有這個概念,那只能說他的教育出了問題。
我:你們不覺得自己的道德標準太高了嗎?這樣在社會上是行不通的。
女兒:也許吧。但我覺得你們其實對別人的道德標準比對自己高。我們是先要求自己能做到,如果你們歲數大了,選擇不做,那我們也沒辦法。但如果每個人都不做,那怎么可能會有改變呢。
16歲還不開化的男孩
不會是我們的朋友
我:在你們的觀念里面,什么最重要?
女兒:發(fā)展觀和環(huán)保觀。我們希望我們有機會有能力去改變社會,我們還希望我們能在環(huán)保方面做得更好,因為不希望地球30年后就毀滅了。
我:你們當然有機會去改變社會,因為這個社會遲早是你們的。但你們需要攻擊我們的道德觀來確認你們的立場嗎?
女兒:我們只是實話實說。我們當然知道沒有絕對的公平而言,我們也知道社會上不公平的事情很多,但我們不是你們,你不能用你們的眼光和要求來衡量我們,萬一我們的時代和將來的世界跟你們不一樣呢?
我:咱們不探討這些理論,如果Kyle是你們的好友,你們會怎么看這件事?
女兒:他16歲時還這么不開化,一定不會是我們的好友,不然他早就知道什么對、什么不對了。能被哈佛錄取,已經說明了他很出色,而他過去有不合道德規(guī)范的言論,又被學校取消了入學資格,我們會覺得很遺憾,也會安慰他,但如果他真的認識到自己錯了,那就再申請,甚至可以重新申請哈佛,或者他直接工作,用行動表現他真的像自己說的那樣。Kyle是一個成年人了,不需要你們這些無關的大人來指手畫腳。哈佛不是世界上唯一的一所大學,哈佛認定的,也許別的大學不以為然,所以我們覺得沒有什么可以爭辯的。
好的教育不是培養(yǎng)天才
而是召喚出每個孩子的內驅力
整理完和女兒的采訪對話,又想起我這周在跟一位好朋友做英國教育的紀錄片時,她問我:你為什么說道德標準高是英國私立教育的一個特點?
(李爽,右二)
我說,如果以私立學校為代表的英式教育真的像他們所聲稱的那樣,培養(yǎng)合格的公民和未來的新生代,除了知識技能之外,他們更看中的是道德規(guī)范。
所以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價值觀(ethos),完備的教養(yǎng)關懷(pastoralcare),從小學就開始的個人社會和健康教育(PSHE),每天/每周有全班和全校大會,貫穿中小學的各種人文、社會和國際新聞講座(seminar 和 lecture)。
如果在這樣強大的多重“洗腦”環(huán)境中,孩子們還沒有樹立起高標準,那用句流行的話說,您別是上了所假私校吧。
上世紀30年代我的姥爺汪澤楷就曾總結說:“英國教育體系的教育目標是,培育人的不徇私(disinterested)、不畏難(capableof exposinghimself)、有良知、有榮譽、為他人肯犧牲自己。英國這種新的教育理論是人類社會史和教育史本身的發(fā)展,他們根據心理學提出的‘個性全面發(fā)展‘是個很重要的成就。”
而我采訪過的校長們也重申:“我們在做的是培養(yǎng)自信、獨立的下一代,教育未來的社會公民,支持這些公民的父母成為更理解他們的父母。“
因為這些孩子經過這種精英教育,也許有一天他們會在某個需要負責任的位置上做出決定,而我們希望他們能夠智慧地運用他們手中的權利,能夠嚴肅地對待那些責任,并懂得他們自己和整個社會有著怎么樣的潛力。
“我們從事的事業(yè)是為學生們的未來創(chuàng)造更多的機會,這些學生們將來會為更廣闊的社區(qū)和人群服務,為將來社會帶來不同?!?/span>
他們認為,好的教育不是培養(yǎng)天才,而是能召喚出每個學生內在的驅動力、對社會的擔當和對未來參與、改造的力量。
即使這個社會在孩子們眼里有太多的灰色地帶,但黑白界限還是有很分明的時候。
君不見,卡梅倫的大臣因為讓妻子代扣超速開車的交通3分罰分,而辭職;君不見,BBC毫不容情炒掉在頻幕上口出粗言和種族歧視的名主持和名主播,
(BBC播音員丹尼·貝克因涉嫌種族歧視被開除)
“價值觀”到底有多重要?
作為一個家長,作為一個研究人員,我倒是覺得多重要都不為過,輕描淡寫才最可怕。
也許百忍成金,有顆沙礫進來,用血肉和年月去包裹,最后能得到一顆珍珠,那是我們成人世界的活法和無奈,但對于本身就是晶瑩珍珠的下一代,一點點的沙礫,都會在他們真誠的面貌上留下令人可惜的劃痕。
Ref: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Erikson%27s_stages_of_psychosocial_development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Moral_character
要發(fā)表評論,您必須先登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