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丨少年商學院新媒體部?
“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,
激發(fā)興趣比埋頭苦學要高效一千倍?!?/span>
這句話,相信大家已經(jīng)聽過無數(shù)遍了,
也很認可這個觀點。
但不少家長苦惱的是,
孩子的興趣愛好太多,
而且每個都堅持不了三個星期。
看到這種情形,不禁想問,
“到底怎么才能讓孩子堅持下去呢?”
逼他吧,不忍心之余,
也不會得到很好的效果,
放棄吧,又心疼投入的時間和金錢,
更怕孩子養(yǎng)成三心二意、
輕易放棄的壞習慣。
今天,學院君想分享一群孩子的故事,
這個故事來自一部舞蹈紀錄片
《起點》(First Position)
借此和大家探討一下,
能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己興趣愛好的孩子,
到底有什么不一樣。
(拉至文末,掃碼入群即可獲取本片收看鏈接)
他們是美國著名芭蕾舞比賽,
Youth America Grand Prix的參賽者。
這個比賽
是全世界9-19歲芭蕾舞者的夢想舞臺,
每年有超過5000名芭蕾舞練習者參賽,
最后只有一兩百個人可以參加總決賽。
最終的獲勝者,
有很大的機會獲得頂級芭蕾學校的獎學金
或者簽約專業(yè)的芭蕾舞團,
這算得上是大部分職業(yè)芭蕾舞者
起步階段最重要的目標之一
這場比賽的競爭是激烈又殘酷的,
對于年紀尚小的孩子而言,
這是一次鍛煉的機會;
對于一些16、17歲的孩子來說,
更像是“背水一戰(zhàn)”,
他們更迫切地需要贏得比賽。
臺上短短幾分鐘,
就很可能影響,
甚至決定了他們的未來。
紀錄片里,有一幕讓人印象很深刻,
在比賽的現(xiàn)場,
到處都是隨時待命的芭蕾舞者,
精致的表演服、優(yōu)雅的身姿……
看起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,
令人心生向往。
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,
是舞者們藏在絲光緞子里的
滿是傷痕的雙腳。
“芭蕾舞鞋穿起來很漂亮,
但脫下來就沒那么好看了。”
其實,和專業(yè)運動員一樣,
每天高強度的練習
會讓他們經(jīng)常受傷。
大量重復的練習,
頻繁的受傷,
激烈殘酷的競爭,
是每一個芭蕾舞者的必經(jīng)之路。
導演Bess Kargman在自述里就表示:
“我想拍出芭蕾背后的痛苦與犧牲
以及它比大多數(shù)運動更殘忍的一面
——必須極早地開始,卻要提早收場?!?/strong>
不同的“芭蕾故事”
相同的興趣
那么,是什么讓他們能一直堅持,
日復一日地練習,
即使受傷了也不愿意放棄。
我想,最重要的他們對于芭蕾的興趣,
這種興趣驅(qū)使他們?nèi)ゾ毩暋?/span>
隨著練習的深入,
他們已經(jīng)把這種興趣變成了熱愛,
既享受在聚光燈下萬眾矚目的那一刻,
也熱愛它令人痛苦的另一面。
紀錄片中的孩子
都對芭蕾抱著極大的興趣,
每一個孩子
都有著不同的“芭蕾故事”。
背井離鄉(xiāng)的哥倫比亞男孩Joan,
有一個熱愛芭蕾的母親,
和一個希望他有所成就的父親,
但讓他敢于獨自一人到美國學習的,
還是他對于芭蕾的愛。
“開始上課后,
你會有一種奇妙的感覺,
你會覺得自己真的很想拼下去。”
從4歲開始學習芭蕾的意大利男孩Aran,
房間里放著各種練舞的工具,
壓腳的、幫助旋轉(zhuǎn)的……
對于芭蕾,他表示,
“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說,
就是很喜歡,這很難解釋?!?/strong>
Rebecca的興趣來源于公主夢,
粉色、娃娃、蕾絲……
她喜歡的一切都和“公主”有關(guān)。
一開始學芭蕾是只是覺得好玩,
但現(xiàn)在她覺得,
這是除了語言之外最好的表達方式,
她渴望成為一個專業(yè)舞者。
在戰(zhàn)火中長大的黑人小姑娘Michaela,
小時候在孤兒院看到一本芭蕾雜志,
封面上的芭蕾舞者
讓她感受到全力舞動時的快樂,
“用腳尖跳舞太棒了,
我活著就是想跟她一樣?!?/strong>
看起來很柔弱的美日混血女孩Miko,
心里對芭蕾的熱愛極為堅定,
為了更好地練習芭蕾,
她選擇在家學習,
雖然因此失去和同齡人相處的機會,
但一想到自己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在芭蕾上,
她就覺得很滿足、很開心。
“有人說我沒有童年,
但我覺得我的童年和芭蕾剛剛好?!?/strong>
這些孩子年齡各異,
但在講述自己和芭蕾的不解之緣時,
都有一種超越自身年齡的沉穩(wěn)大氣,
他們把自己對芭蕾的興趣,
變成了前進的勇氣和力量。
真正的興趣是屬于孩子的
很多家長嘴里說:
“孩子喜歡什么就發(fā)展什么”,
但心里總會有自己的“興趣高下”之分,
這和家長自身的經(jīng)歷有深切的關(guān)系,
無可厚非,也非常正常。
但家長對孩子未來發(fā)展的方向,
擁有的是“建議權(quán)”,而非“決定權(quán)”。
在培養(yǎng)孩子的興趣時,
我們常常忽略了,
這個興趣到底是屬于孩子的,
還是屬于父母的?
紀錄片中Miko的弟弟,
從小就和姐姐一起學習芭蕾,
但他對芭蕾的興趣并不大,
后來,他選擇放棄芭蕾。
“我也喜歡芭蕾,但沒有姐姐那樣熱愛。”
因為不是真正地感興趣,
在練習時他會偷懶,踢腿隨意,
也會在姐姐練習時睡覺,
當他放棄芭蕾時,
媽媽才是最難過的那個人,
因為她再也看不到兒子在舞臺上的表演了。
有的家長為了把自己認可的興趣,
變成孩子的興趣,
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,
和孩子爭吵、較勁,
實際的效果卻不明顯。
父母認可的“興趣”,
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,
反而可能讓孩子產(chǎn)生厭學心理。
尊重孩子,才能發(fā)現(xiàn)他的深度偏好,
當這個興趣是真正屬于孩子的時候,
即使前面荊棘密布、困難重重,
他們依然會堅持到底,
不輕易言棄。
關(guān)于孩子興趣這件事,
如果想要深入培養(yǎng),
把興趣變成技能,
很重要的一點是揚長避短,
哪樣有天分就使勁拉長哪樣,
不行的絕不勉強,
孩子能樂在其中更重要。
從4歲開始學習芭蕾的Aran,
流暢的動作、不凡的舞蹈素養(yǎng),
一下就讓人看到他未來的潛力。
來自哥倫比亞的Joan身材修長,健壯有力
對于一個芭蕾舞者來說,
天生的身體條件十分重要,
他的老師這樣評價他:
“我覺得他很有天賦,
他天生就是跳舞的料?!?/strong>
孩子的堅持
需要表揚和鼓勵
剛開始對某樣東西感興趣的時候,
孩子總是很激動、充滿激情。
可是沒過多久,
孩子就不喜歡了、放棄了。
即使是這群如此熱愛芭蕾的孩子,
在夜里、在身心疲憊的時候,
也會不斷地反問自己,
“我這么堅持有意義嗎?”
因此,發(fā)現(xiàn)了孩子的興趣之后,
父母頭疼的,
還有怎么讓孩子堅持下去?
我認為,最重要的是
給予孩子堅持的動力,
無論是來自父母還是老師的。
有時候,一句恰到好處的表揚,
就能保持孩子的熱情。
紐約大學精神病學博士朱迪絲曾說:
“只有七歲以下的幼兒對表揚信以為真,
稍大點的孩子與成人一樣,
會對表揚心存疑慮。”
所以,表揚必須基于事實
——孩子掌握的一些技能,或擁有的天賦。
每次Michaela有進步時,
老師都會給她一個大大的夸獎:
“就是這樣,很棒!
這就是評委評分的關(guān)鍵,
真的太棒了!”
被表揚之后的Michaela,
會覺得自己可以做好,
對接下來的練習也會更遠信心,
而她也確實一點一點在進步。
當孩子不夠自信的時候,
當孩子遭遇挫折的時候……
同樣需要身邊人的鼓勵。
黑皮膚Michaela在一群白人芭蕾舞者中,
總是顯得比較突兀,
小時候,還因為白斑病沒人敢領養(yǎng)她,
因此,她對于自己的外形不是很自信。
“你坐在觀眾席能看見我的白斑嗎?”
面對Michaela的擔憂,
媽媽肯定地告訴她:“完全看不見?!?/span>
正是媽媽的鼓勵和肯定,
讓Michaela更加有自信地站上舞臺。
在一次表演中,Miko不慎摔倒了。
下臺之后,老師給了她一個擁抱,
用夸獎的方式安慰她——
“我最愛你的地方是,你跌倒了,
但是能起來繼續(xù)跳,
雖然(年紀)小,但是很強悍?!?/strong>
好的老師
懂得正確引導孩子
除了適當?shù)谋頁P和鼓勵之外,
給孩子找一個,好老師也至關(guān)重要,
合適的老師能給予孩子正確的指導。
Miko的指導老師特別真誠,
也給了Miko很多指導和建議。
Miko的媽媽是個比較強勢的媽媽,
總喜歡在女兒身邊念叨。
一次比賽前,
媽媽不停地對Miko說,
要展現(xiàn)出大大的微笑。
老師立刻反駁——
“不要告訴她怎么做,
如果她想笑就笑,
她不想笑就不應該笑。”
老師認為,每個舞者都要在藝術(shù)中
找到自己專屬的感受和表達的方式。
這部紀錄片中的六個孩子,
很幸運地,都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。
他們?yōu)樽约旱陌爬賶簦?/span>
付出了一般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和汗水,
在學習芭蕾的過程中,
他們用自己的親身經(jīng)歷,
展示了怎么學會堅持,
怎么學會經(jīng)歷傷痛、沮喪之后,
依舊能面帶微笑為自己的夢想努力。
他們身上所展現(xiàn)的篤定、熱情,
與年齡無關(guān),
和他們對芭蕾的興趣有關(guān)。
希望通過這部紀錄片,
能喚醒孩子心中對于夢想的渴望,
當他們看到同齡人的努力時,
也會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。
要發(fā)表評論,您必須先登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