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家上世界名校通識課
每周日“精品推薦”欄目
分享全球創(chuàng)新教育優(yōu)質(zhì)資源與方法
“在愛的記憶消失前,
請記住我。”
前天凌晨,電影《尋夢環(huán)游記》上映,我第一時間跑到離家最近的電影院搶看,真是余味無窮。之前不少人預(yù)言,出品方皮克斯將憑它拿到第8座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杯,豆瓣也打出了9.4的高分,我覺得,實至名歸。
看到這個片名,你可能也想到了另一部經(jīng)典——《飛屋環(huán)游記》,不過“飛屋”側(cè)重愛情,“尋夢”側(cè)重親情。導(dǎo)演李·昂克里奇(《海底總動員》聯(lián)合導(dǎo)演,《玩具總動員3》導(dǎo)演)就曾這么描述電影的出發(fā)點:
“我們想要探討,家族紐帶如何把我們和祖輩、親人聯(lián)系在一起。這個故事想講的是,即使我們展望未來的時候,也應(yīng)該為過去慶祝?!?/span>
這么溫暖的主題,實在太適合所有人,特別是親子一同觀看:對孩子來說,能搞清楚“家”的意義,以及逝去的親人都到哪里去了;對大人來說,能搞清楚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家庭觀,以及怎樣的愛。
所謂家人,所謂生死
故事發(fā)生在Santa Cecilia小鎮(zhèn)某一年的“亡靈節(jié)”上。
(Santa Cecilia是墨西哥音樂守護神的名字,小鎮(zhèn)在現(xiàn)實中并不存在)
主人公——小男孩米格一家,正忙著準備祭典——就像小鎮(zhèn)的其他居民一樣,在自家的供奉臺上,擺好已逝家人的照片,和他們生前最愛的食品或物件,并用萬壽菊花瓣鋪成一條花徑——引領(lǐng)家人的魂魄回家。
但米格無心于此。原來,Santa Cecilia是個音樂小鎮(zhèn),那里的人成天載歌載舞,除了米格一家——當年,米格的曾曾祖父為了追尋音樂夢想,拋妻棄子,全靠曾曾祖母一人死扛,才讓家族延續(xù)了下來,并開創(chuàng)了一代又一代的制鞋生意,因此,曾曾祖母規(guī)定,家人世代不得接觸音樂,久而久之,整個家族都認為,音樂是一種詛咒——除了米格。
(米格的奶奶用鞋暴打小鎮(zhèn)廣場上鼓勵米格彈吉他的大叔)
米格視歌神——德拉庫斯為偶像,為了創(chuàng)造出打動人心的音樂,他在家里的閣樓上偷偷供奉已經(jīng)逝世的歌神,還靠自己的巧手,自制了一把吉他。
(米格看著歌神的錄像帶自學吉他)
但很快,這一切被發(fā)現(xiàn),米格奶奶憤怒地砸爛了米格自制的吉他,惱羞成怒的米格,奪門而出。為了參加鎮(zhèn)上的音樂比賽,他到處找吉他而不得,竟跑進了歌神的紀念館,如愿見到了歌神那把經(jīng)典的吉他,誰曾想,他只撥了一下琴弦,就闖進了亡靈世界,邂逅了自己已逝的曾祖父、姑媽、舅舅……以及最大的權(quán)威——曾曾祖母。
是的,這是一個“鬼”故事,但一點都不可怕,甚至有點萌。連接人間和亡靈世界的,是萬壽菊花瓣橋:
(亡靈世界)
(亡靈世界的原型是墨西哥的瓜納華托,被稱為“上帝的調(diào)色盤”)?
亡靈們盛裝打扮,紛紛返回人間,探望自己心愛的人:
但如果沒有人在供奉臺擺上自己的照片,亡靈就回不了家了,比如米格后來在亡靈世界里認識的朋友——落魄樂手??送校?/span>
甚至如果生前認識的人忘記了自己,亡靈就會徹底消失,比如埃克托的朋友:
如果孩子曾經(jīng)疑惑“人死后會去哪里”,這個充滿想象力的亡靈世界,不失為一個有趣的答案。
而上面這兩個基本設(shè)定——“回不了家”、“徹底消失”也體現(xiàn)了電影的生命觀和家庭觀:真正的死亡,是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人記住你。有生之年,親人的愛,離開之后,親人的悼念,都有著神奇的力量,指引我們找到家的方向。
愛的三重境界
電影名為“尋夢”,其實是讓我們跟著米格——以一個孩子般純粹的視角去“尋根”,搞清楚家人應(yīng)該給彼此怎樣的愛。
誤闖亡靈世界的米格,要想重返人間,就得在天亮前得到亡靈世界里自己親人的祝?!?strong>親人手執(zhí)花瓣,祝福米格重返人間,但親人可以加上任何條件,米格都必須做到,不然即使回到人間,很快也會穿越回來,永留于此。
而親人的三次祝福,恰好對應(yīng)了愛的三重境界。
第一次祝福的條件是——永遠不能玩音樂。
曾曾祖母記恨當年愛人為了夢想,逃避家庭責任,這種“恨”漸漸被粉飾成了“玩音樂的人會拋棄家人,以后就沒有家人會記住他,他就會消失”式的詛咒,深深植入了世代家人的心中。
“愛你就要護你一世周全”是曾曾祖母和她培養(yǎng)下后代們的常識,至于孩子的夢想,那都是孩子氣的妄想。影片開頭就有一個讓人哭笑不得且意味深長的情節(jié)——當米格因為不敢報名音樂比賽而苦惱時,奶奶、爸爸、媽媽卻都沉浸在“米格足夠大了,可以學習做鞋而不只是擦鞋”的喜悅之中。
這種“我是為你好”、“以后你就懂”式的愛,其實不是愛,是綁架。即使大人們操碎了心,孩子也不一定領(lǐng)情。所以,在人間,米格離家出走,因為“我不想有這樣的家”,在亡靈世界,米格也拼命躲著曾曾祖母,因為“家人不應(yīng)該是互相支持嗎?可是你們永遠不懂。”
第二次祝福的條件是——你要記住我們有多愛你。
還是曾曾祖母。
隨著米格在亡靈世界里的不斷探索,他發(fā)現(xiàn),原來,曾曾祖母當年也是一個非常愛音樂的人,只不過在家庭重擔下,不得已放棄了。機緣巧合下,曾曾祖母重新唱響了她年輕時最愛的那首歌,竟重新找回了對音樂的愛,也打開了當年曾曾祖父留下的心結(jié)。
這個心結(jié)具體如何打開的,這里就不劇透。但到了這個時候,曾曾祖母的愛,已經(jīng)不再像“You go home on my way or no way”那般強勢,她開始理解米格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愛與夢想。這時的她,手拿花瓣,對米格說,“你要記住我們有多愛你?!?/span>
米格玩不玩音樂,就讓他自己決定吧,她更關(guān)心的是,當米格接過了花瓣,接下來長達一生的時間,他們都不得相見,她只希望,孩子能永遠記住她,既是對孩子的留戀,也是對“記住我”的渴望。
第三次祝福的條件是——沒有任何條件。
回家的路并不順利,曾曾祖母的第二片花瓣,米格并沒有順利接到,天已經(jīng)快亮了,再不走,米格就將永遠留在亡靈世界。這時候,曾曾祖母決定讓米格走自己的路,沒有任何牽掛,只聽從自己的內(nèi)心。
這讓我想到了一個荷蘭朋友。她曾說,荷蘭人從不把“孝順”掛在嘴邊,荷蘭甚至有一句俗語,說“父母對孩子只有責任,沒有權(quán)利”,這個朋友,從16歲起,每到周日就雷打不動地要和鄰居奶奶一起過,因為這個奶奶終身未婚,幫著她的父母帶大了她,對她很好,十幾年了,每周如此。
這個奶奶從沒對她說過類似“你要記住我有多愛你”的話,她也從不覺得自己是在盡孝或報恩,看奶奶已經(jīng)成了她心底的一種需要,僅此而已,不需要叮囑或提醒,她就是享受和奶奶在一起的時光。
這種愛,是沒有任何條件的——我不期望你記住我,乃至感恩我,愛你,是我的本能,是我的需要,當然,如果你感受到了,也同樣愛我,那是最好,我會很開心。有一句話,說“所謂父母子女一場,不過相互滋養(yǎng)”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
一種叫“家”的信仰
故事還談到了音樂、夢想、冒險等,但從頭到尾,最吸引我的關(guān)鍵字,始終是“家”。
故事的背景——亡靈節(jié),是墨西哥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2008年被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,這已經(jīng)跳出了迷信,成為了一種叫“家”的信仰:影片中,即使從未到過亡靈世界的人也始終堅信,至親之人死后,只是到了另一個美好的世界,只要我們記住他們,他們就永遠和我們在一起,也以此提醒自己,有生之年,要好好愛人,好好愛家。
另一個同樣“顧家”的種族,是猶太人。根據(jù)猶太習俗,女生到12歲,男生到13歲要舉行“成人禮”(Bar/Bat Mitzvah),其中一個重要的儀式,就是“尋根”——畫族譜,很多孩子在畫族譜時,祖父母已經(jīng)去世,要知其過去,就得找尋與追問,問自己的父母或伯姑舅姨對祖父母的印象與小故事:他們出生在那里、長什么樣子、喜歡什么、有什么秘密與趣事……
在猶太人看來,理解“家”的意義,是孩子成熟的最重要標志之一。中國的孩子沒有這樣的“成人禮”,但這樣的討論,卻意義深遠,不妨就從這部電影開始吧,在這個冬天,來一場溫暖的追溯。
要發(fā)表評論,您必須先登錄。